第540章 人工智能破案
??不管宫野志保是不是真在曰本公安手上,那位降谷警官对宫野明美的莫名了解都是真的。 ??这让赤井秀一颇有些在意。 ??即使抛却那微妙的私人感情不谈,单单作为fbi的搜查官来说,他也不想看到曰本公安手上握有太多关于宫野姐妹的情报。 ??这对他,对fbi来说,都不是一个好消息。 ??不过他这次行动得到的倒也不完全是坏消息。 ??仅仅通过林新一等人在勘察现场时的几句简短对话,赤井秀一就已经分析并推理出了他最想听到的情报: ??宫野明美没死。 ??至少,她不是那具无名女尸。 ??她当时应该是为了应付组织追杀,所以把赃款和遗书一并藏到了某个地方。 ??而这笔钱后来又被人发现并私吞,继而酿成了这桩因十亿赃款而引发的命案。 ??整起案子里无论是死者还是凶手,应该和宫野明美都没有太大关系。 ??这让赤井秀一不禁松了口气。 ??尽管那封遗书仍旧带来了许多不妙的气息,但只要不是亲眼看到宫野明美的尸体,他心中的希望就不会消失。 ??或许还有机会找到她。 ??而找到她的唯一线索,也仍旧在这个案子里。 ??赤井秀一想找到凶手,问问他是从哪里得到那笔十亿日元赃款,还有宫野明美的遗书的。 ??要做到这一点,就得侦破现在这起尚且处于层层迷雾中的命案。 ??“就交给那位林管理官吧。” ??林新一从警后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,赤井秀一相信对方在刑侦领域只会比自己更加专业。 ??所以他打定了“螳螂捕蝉”的主意,悄无声息地藏在暗处,等着这位林管理官来帮大家破案。 ??林新一也没有让人失望。 ??他在发现自己没办法从降谷警官嘴里试探出更多情报之后,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放回到了对案发现场的勘察工作上面。 ??而在一番细致入微的勘察之后... ??“林先生,这里...” ??降谷警官轻轻叹了口气: ??“这里似乎也没有更多的线索可找了。” ??昨天林新一推测出的死者的大致死亡时间,是在9~17,天之前。 ??今天这个范围就增长到了10~18天。 ??这大约十来天的功夫下来,刮风下雨、日照雨淋,再加上鸟兽虫蚁各式各样的动物活动,案发现场本就被破坏得不成样子。 ??负责一线勘察的群马县县警虽然马虎,但他们在勘察中没有什么收获的原因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...这处现场本就没有太多线索可寻。 ??林新一等人到这里重新勘察,勘察了大半天,也只是查出了一些霰弹铅丸,还有一个小纸团。 ??这虽然也算是一个重大突破,证明了这里就是第一案发现场。 ??但仅仅知道这些,显然还没办法帮警方从茫茫人海中找到凶手。 ??“嗯...”林新一也悄然陷入沉思。 ??降谷警官向他寻求意见,但他现在脑子里也是空空如也。 ??没办法...这种发生在荒郊野岭的无头案件,对未来的法医来说也照样难查。 ??“该怎么办呢...” ??头疼之下,林新一很快放弃了思考。 ??因为过往的工作经验告诉他,在这种线索不足的情况之下,思考再多也没有意义。 ??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线索,必须找到破局的关键线索才行! ??“现场真的找不到更多的线索了么?” ??林新一把目光再度投向这片似乎再没有任何蹊跷之处的林地: ??溪流,石头,树木,泥土,草叶。 ??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。 ??调查仿佛已经进入了死局。 ??“等等...”在漫步路过一片草丛的时候,林新一突然发现了什么: ??“这片草丛里...有好几株草是被人拔过的。” ??“嗯?”贝尔摩德和降谷警官微微一愣。 ??他们好奇地凑上前来,定睛一看: ??果然,在那一片茂盛的草叶之下、黝黑的泥土之上,的确躺着不少被人连根拔起又随手抛下,最终埋没在这些草叶之间的小小草杆。 ??它们此时都已经显得枯干发黄,明显是已经被拔出泥土不少时日了。 ??“动物闲着没事可不会拔草。” ??“这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。” ??林新一眼睛发亮地解释道: ??“你们再看看草地旁的这块石头,是不是很适合人来坐着休息?” ??“这...”降谷警官理解了林新一的意思:“你的意思是,之前有人坐在这块石头上发呆休息。” ??“然后又因为闲着无聊,拔断了这些草叶?” ??“没错。”林新一点了点头: ??只有人会闲得蛋疼干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。 ??而这个曾经无聊到在这里坐着拔草解闷的人,很有可能就是... ??“就是凶手,或者是死者。” ??“我之前猜测过,凶手和死者可能都对这片山林比较了解。” ??“他们有可能是事先约好各自上山,然后在这个地方会合的。” ??“而既然是两人约好在这里会合,自然就会有人早到,有人晚到。” ??“早到的人就可能坐在这块石头上休息,时间长了等得不耐烦了,就可能闲着无聊,顺手拔掉面前的几株草叶。” ??这处人类在此休息、等待而产生的痕迹,更加印证了林新一之前的猜测。 ??他认为凶手和死者是约好了在这里见面。 ??而其中一人较早赶到现场,并坐在这块石头上面休息等待。 ??“这...”降谷警官觉得林新一的这个猜测过于天马行空。 ??漏洞一找就能找到,比如说: ??“林先生,你怎么就能确定,这几株草叶是案发当时的凶手、或死者休息时拔的呢?” ??“要知道前几天群马县县警也刚来过这里。” ??“这几株草说不定是他们勘察现场累了,坐在这休息时拔的。” ??“还有那些发现尸体的登山客...他们也来过这,也有可能坐在这里休息。” ??“这两种说法我能排除。” ??林新一语气平静地说道。 ??只见他微微蹲下身子,揪起一株草叶说道: ??“这玩意叫小蓬草,也叫加拿大飞蓬。” ??“它是原产自北米洲的入侵物种,如今已然广泛分布于东亚各国的山林野地。” ??小蓬草在国内也分布极广。 ??林新一曾经在一起野外勘察中利用过这种植物作为破案线索,所以他对小蓬草的生长习性还算比较了解。 ??“这种小蓬草成年阶段可以长到70~130cm,甚至更高。” ??“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小蓬草普遍只有10cm左右,尚且处于幼生阶段。” ??“而这几株被连根拔起的小蓬草就更短了。” ??“它们在被拔起之后就停止了发育,所以相比于周边已经发育到10cm的同期小蓬草,这几根被拔断后的枯黄草茎,最长也只有4、5cm。” ??“这...”降谷警官很快就明白了什么:“林先生,你的意思是...” ??“用这些干枯草茎的长度,和那些始终正常发育的草茎高度做对比,就能大致判断出,那几株小蓬草被人连根拔起的时间?” ??“没错。”林新一不卖关子地解释道: ??“小蓬草草生长期约6个月,每年3月下旬叶茎嫩,茎长2~4cm,4月上旬茎长5~10cm。之后才进入成长期,生长迅速。” ??他背的还是国内某地的数据,照搬过来肯定会有误差。 ??但现在能有个大致时间范围就够了,误差大一点也没关系。 ??而这片山区过去一个月的气候变化,正巧也与作为林新一数据来源的国内某地,每年3、4月份的野外气候差不多。 ??所以林新一也就把数据照搬过来用了: ??“被拔断的枯草,长度停留在4、5cm。” ??“旁边正常生长的活草,如今已经长到了10cm。” ??“按照小蓬草的生长习性,不难判断...” ??“这几株草被人从土里连根拔起的时间,应该在10天之前,20天之内。” ??草叶被拔断的时间,在10~20天。 ??死者的大致死亡时间,在10~18天。 ??两个时间段正巧吻合。 ??而且既然草叶是在至少10天前被人拔断的,那就不可能是几天前才赶到这里的,那些登山客,还有群马县县警拔的。 ??“最有可能坐在这里休息,无聊拔下这些草茎的人,就是凶手或死者!” ??林新一给出了自己的结论。 ??但降谷警官还是有些犹豫: ??“虽然排除了群马县县警的警员,还有那些发现尸体的登山客。” ??“但这也不能完全证明,这些草叶就是凶手和死者拔的。” ??“万一在案发之前,就有另一拨登山客来过这里,坐在这休息呢?” ??“这种可能性很小。” ??“毕竟...这片林子又不靠近那条山路,就算是登山客也不一定会来这里。” ??“能有一拨登山客意外闯到这里发现尸体,就已经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。” ??“如果说在案发之前还有另一拨登山客也来过这里,那就未免太巧了些。” ??林新一知道,即使降谷警官说的这种可能概率小,它也的确是一种可能。 ??这种可能性是无法被排除的。 ??“但我们也不需要排除。” ??林新一嘴角露出了笑容: ??“我们只要知道,凶手或死者有可能曾经坐在这里休息等待、而且还不耐地拔过草就行了。” ??“有了这个猜测,这种可能,我们就有了进行下一步调查的方向。” ??“哦?”降谷警官有些疑惑了: ??知道凶手或死者之中,可能有一人曾在这坐着等待。 ??这似乎最多能勉强印证凶手和死者不是同时来到此地,证明林新一之前那个,“凶手和死者是事先约好在这会合”的猜测吧? ??可就算这些猜测都是真的,又怎样? ??知道他们之中有人在这里休息过,知道他们是事先约好在这会合的,对破案真有帮助么? ??怎么就能帮警方从茫茫人海之中,找出凶手和死者的身份呢? ??降谷警官有些想不通。 ??他将好奇而期待的目光投向林新一。 ??林新一却没有直接回答。 ??他只是自顾自地掏出手机,神神秘秘地笑道: ??“降谷警官,你等等。” ??“我发个短信,让朋友帮我查一查。” ??“如果我们运气够好的话,这个案子说不定马上就能破了。” ??降谷警官:“???” ??就他们手头这点线索,连死者和凶手的身份都毫无头绪... ??这案子怎么就能直接破了? ??饶是以他的头脑,都不禁有些迷惑。 ??但林新一却清楚,这不是因为降谷警官脑子不活泛,而是因为他缺少这方面的刑侦经验。 ??这种经验是,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来破案的经验。 ??说简单一点,就是查手机号。 ??根据林新一的猜想和推演: ??凶手和死者既然是约好在这荒郊野岭见面的,那么为了保持联系,他们就不可能不带手机。 ??而如果他们带了手机,其中又有一人提早赶到现场,坐在石头上等待,等得都无聊得要拔草打发时间... ??那这个先到现场的人等得不耐烦了,难道就不会拿出手机打电话问问,对方什么时候能赶到赴约么? ??而如果凶手和死者,他们在这山上互相打了电话,那... ??“诺亚方舟。” ??“你可以帮我查阅当地电信公司过去10~20天内的全部通话记录么?” ??“地址是群马县榛名山附近的xx村,村外的那片山林。” ??“这片山区里有一个信号基站。” ??“我想让你查查过去10~18天之内,通过这个基站拨号的通话双方之中,有没有谁是最近在警务系统里登记‘失踪’的。” ??林新一把自己的问题,通过短信发给了人工智能助手。 ??诺亚方舟的回复很快: ??“当然可以。” ??“我可以帮您查阅到10~18天之内,通过当地信号基站中转的全部通话记录。” ??手机只要处于手机卡激活状态,一般就会自动连接到距离自己最近、信号最优的那个基站。 ??只要有人在这里打电话,当地基站上就会留下相应的拨号记录。 ??只要调取电信公司的通话记录数据,就能知道在某个时间段里,某个地区的某个基站,有谁通过这个基站跟谁打过电话。 ??原理其实非常简单。 ??技术上也并不困难。 ??但降谷警官和贝尔摩德一此时没有想到这点的原因是... ??在这个通讯尚且不发达的时代,甚至是在科技发达的未来,都极少有人通过这种方式破案。 ??因为在城市乡村这些人口稠密的地区,一个基站每天拨进拨出的通话记录可能多达数万。 ??基站只能记录拨号号码,又不能记录通话内容——想从这么多拨号记录里找到凶手打过的那通电话,简直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。 ??正因如此,这种通过排查基站海量拨号记录来确认凶手电话号码的“笨方法”,不管在哪个时代,都很少能有出场机会。 ??降谷警官和贝尔摩德以前根本就没见过这种破案方式。 ??所以他们才想不通这些关节。 ??但林新一却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过不少经典案例,知道在人口稀少的乡村地区,可以试着用这种查基站拨号记录的方式,来确认涉案者的电话号码。 ??因为在地广人稀的乡下,一个信号覆盖几公里的基站,每天拨进拨的通话号码可能加起来就只有那么几条。 ??从几条通话记录里排查出想要找到的那个人,自然并不算困难。 ??而现在,这里不仅是在乡下,而且是在深山。 ??按照那民宿老板的说法,入山之后几公里范围之内,也只有那么一个信号基站。 ??会通过这深山基站打电话的人,一般只有跑来找刺激的猎人和登山客。 ??这些敢闯进深山冒险的游客本来就没有多少,可能十天半个月才会来上那么一队。 ??再加上林新一给出的大致死亡时间范围,更是把需要调查的范围,缩小到了10~18天之内。 ??10~18天之内,在这片深山里打过电话的人,想想就不会有多少。 ??果然...诺亚方舟很快就给出了检索结果: ??“林先生,我找到了:” ??“在过去10~18天之内,通过您所说的那座信号基站拨出的拨号记录,一共就只有一条。” ??“时间是在距今13天前,下午1点13分31秒,至1点15分07秒。” ??“号码自您所说的那座‘深山基站’拨出。” ??“而通话接收方所在的基站,也是这个基站。” ??“只有1条?”林新一有些惊喜地在键盘上飞快打字回应:“而且接电话的那个人,当时也在这个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?” ??这意味着打电话和接电话的两个人,当时都在这座山上,距离相隔不远。 ??这就正好和林新一之前推理出的,“凶手和死者在这里约好见面、先到者等待许久打电话给对方询问”的情况完全吻合。 ??仅凭这一点就基本可以确认,这通电话就是凶手和死者打的。 ??但这还需要证明—— ??最直接的证明方式就是: ??“诺亚方舟。” ??“你有查到这条记录的通话双方之中,有谁在警务系统里被登记为‘失踪'么?” ??死者已经悄无声息地逝去十来天了。 ??在她“失踪”的这十几天里,她的亲人朋友很可能已经就近向当地警方报案,使之在警务系统里被登记为“失踪人口”。 ??只要拿手机号主的身份信息跟全国失踪人口记录做对比,看看里面有没有身份互相吻合的存在... ??就能证明当时在这山里打电话的两人之中,是不是本案的死者和凶手。 ??而死者的身份,凶手的身份,也能轻而易举地随之确定。 ??这从技术上讲并不困难。 ??对堪称外星造物的人工智能诺亚方舟来说,这就更应该是小菜一碟。 ??但林新一没想到的是... ??“抱歉。” ??诺亚方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: ??“通话双方的手机号都没有进行实名登记。” ??林新一忘了。现在这年代,开通手机号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实名登记。 ??想从手机号查到机主身份,还得额外花费一些功夫。 ??而最重要的是... ??“您还搞错了一点。” ??诺亚方舟的字里行间透着无奈: ??“据我所知,您所在的国家迄今为止,根本就没有建成全国联网的警务数据系统。” ??“包括东京警视厅在内,很多地方还在用纸质文件记录数据。” ??“您所说的‘失踪人口数据库’,根本就不存在。” ??“不过,我可以以东京警视厅的名义帮您向全国各地方警署发送协查邮件,请他们把各自的失踪人口档案传真过来。” ??“当然,这些纸质资料...”诺亚方舟很嫌弃地补了一句:“您得自己翻。” ??林新一:“......” ??“好吧...”林新一终于意识到自己一时激动,精神“穿越回去”了。 ??诺亚方舟或许科幻,但这时代却还落后着呢。 ??这人工智能还是生得早了一点。 ??不然分分钟变成天网,控制世界都不是问题。 ??现在诺亚方舟帮不了忙,曰本又还没有全国联网的失踪人口数据库...那这该怎么办呢? ??真的去翻那些传真过来的纸质文件? ??那得翻到什么时候? ??林新一光是想到那书上纸海,头皮就一阵发麻。 ??“诺亚方舟,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么?” ??“有。”人工智能回答道:“我可以帮您尝试调取这两个号码的短信记录,通过智能分析短信对话内容,试着确认两名手机号号主的身份。” ??“不过这需要一定时间。” ??“而除此之外...” ??诺亚方舟又很快给出了另一种解决反感: ??“我还可以帮您对那两个手机号码进行定位,确定机主的大致位置。” ??这年头手机还没有装gps。 ??但林新一知道,诺亚方舟说的手机定位,应该是指这个年代便已存在的基站定位法: ??通常,在城市中,一部手机会在多个基站的信号覆盖之下。 ??手机会对不同基站的下行导频信号进行“测量”,得到各个基站的信号toa(到达时刻)或tdoa(到达时间差)。 ??根据这个测量结果,结合基站的坐标,就能够计算出手机的坐标值。 ??这种定位方法误差一般在100米以上。 ??而且是目标所处地区的基站越少,误差越大。 ??如果是在地广人稀的山区,方圆几公里只有1个信号基站的地方,那这误差就能大到几公里。 ??这种手机定位方式肯定不会太精准。 ??但如果能通过手机定位知道凶手目前所在的大致位置,那对案件侦破多多少少也会有所帮助。 ??于是林新一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诺亚方舟的回应。 ??而诺亚方舟没过多久,就又给他发来一条短信: ??“当天在山中通话的两个手机号码之中:” ??“手机号xxxxxxxx,已关机,无信号。” ??“记录显示其最后一次联网时间是13天前,下午3点32分18秒。” ??“这...”林新一意识到了什么: ??13天前的下午,就是那次通话发生的时间。 ??而当时通话双方之中的一人,竟然在那天下午之后,就一直关机关到现在。 ??“这恐怕就是那位死者的手机!” ??“凶手在将其杀害之后,一定也将她的手机带离现场处理掉了。” ??林新一更加确定,这通电话的通话双方,就是本案的凶手和死者! ??“那第二个手机号码呢?” ??“这应该就是凶手的手机号——” ??“那个凶手,现在到底在哪?” ??诺亚方舟迅速发来回复: ??“第二个手机号目前正处于激活状态,该手机号所连接的基站...” ??“林先生,就是你现在所在使用的这个基站。” ??“什么?!”林新一为之一惊: ??凶手的手机,现在正跟他用着同一个信号基站? ??这岂不是在说... ??“是的。” ??诺亚方舟直接通过短信发来结论: ??“你要找的凶手,现在就在这座山上。”